选题策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 亮 高 岩
稿件执行
王 英 周悦磊 朱亚蕾
走进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车间,只见一条条生产线有序排列、一台台纺织设备不停运转,这里正加工着一款高密超薄面料。将小粒径的复合粉体材料均匀分散在纤维中,不仅能够对进入面料的紫外线进行反射、散射,使得面料具备优异的抗紫外线功能,而且能够快速散热,具备优异的接触冰凉特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部分入场服的高档面料就诞生于此。
近年来,吴江通过对“一根蚕丝”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串起了当地丝绸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统产业“破茧重生”。
5月底,吴江区盛泽镇迎来了一场以“跨越经纬 万物可织”为主题的纤维创新“头脑风暴”。“2023国际先进功能性纤维时尚可持续高峰论坛”现场气氛高涨,热词频出——“双碳”目标愿景、纤维价值重塑、品牌创新闭环、时尚无国界、可持续消费……成立不到5年,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于绸都盛泽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用一项项前所未有的突破,用一个个刷新认知的变化,缔造着“一根丝”的产业传奇。
近日,该中心中试基地又传喜讯,基地一期阻燃纤维中试线已进入联调联试的最后阶段,预计6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此次即将投入使用的阻燃纤维是一款功能性纤维,设备调试完成后,这款纤维就会进入“中试”阶段。“中试”是产品项目工业化量产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一根丝”早已不是当年模样。
“一根丝”托举一段产业传奇。
“一根丝”力举千钧
2019年6月,由盛虹集团和东华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正式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成为全国第13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由此,纺织产业走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新途从这里启航。
在中国制造业高端突破的奋进历程中,新材料的先行崛起是一股独特而强劲的力量。材料的迭代创新推动着产业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因此,有没有高端材料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国家制造业是否高端的关键标准。
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功能纤维是基于材料、机械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具有超高性能、高性价比、高附加值、高产业拉动效应以及低碳绿色等优异特性的产品。
这是一个将在传统产业掀起颠覆性、革命性变革的行业,是行业装备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源头和先导。
“建设好这个重要的平台载体,充分聚合行业内最优质的创新资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是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使命。”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随后,创新中心建立了以首席科学家——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等7位行业领域顶尖院士领衔的战略咨询委员会,并根据研发方向和致力于攻克的关键共性技术,配备了8个运营、技术双负责人制的顶尖创新技术团队,吸纳了213名科技人员。
目前,创新中心股东单位从9家增至15家,创新联盟单位从15家增至160余家,专家库会聚了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化工大学、苏州大学等各高校教授及各领域专家。
围绕着高端用纤维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方向,创新中心已建立起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等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纺织产业“最强大脑”。
从2020年年初起,创新中心与盛虹集团联合设立“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共设立60项科研项目。同时,创新中心组织国内纤维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攻关,针对个人防护、医学防护、生化防护、特种防护、智能防护等领域的迫切需求,通过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如同“一根丝”的嬗变,牵起纤维新材料的智能化“新丝路”,创新中心这一纺织“最强大脑”正与中国绸都盛泽这一纺织“最强基地”互为依托,擘画“纺织强国”的锦绣图景。
“一根丝”造福万家
从实验室中走出来,“一根丝”的应用广度,被无限放大。
走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展厅,“一根丝”的智能制造故事可以从“足”下说起。
展台中央一对看似寻常的鞋垫,仅凭表面均匀散布的“点”,就能监测穿着者跑步姿势是否正确,甚至还能发出跌倒预警。这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的苏州市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创新联合体关于纳米纤维柔性传感器的重要应用之一。
把这些“点”安进衣物中,一件穿上就可以监测心电信息的马甲便诞生了。这件马甲,采用弹性防水复合面料,有12个心电检测点位,可全方位、同时段监测患者心跳、血压等心血管指标,数据同步传送至手机端和医院终端,通过早期预防实现治疗方案的即时优化。
从昔日携带不便的心电检测仪,到变成一件外观跟普通衣服没有区别的马甲,这是先进功能纤维带来的不可思议。
数完衣物上的“点”,再摸一摸一张神奇的“片”——石墨烯碳纳米管发热膜。
这张膜可以代替电阻丝安进电热毯,3秒快速升温,可耐受40次水洗,不仅睡起来更柔软舒适,而且通过碳纳米管发热时发射的远红外线,可穿透皮下4毫米处,其产生的热效具有保暖和理疗双重作用。
先进功能纤维的神奇远不止于此。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开发无电源加热膜,这意味着电热毯、电热马甲不用插电或充电,靠纳米能源如摩擦纳米发电机等提供能源,进行发热和理疗,或为微型电子设备充电。”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工程技术总监汪丽霞说。
从“一根丝”到一对鞋垫、一件背心、一张电热毯,在创新中心,“一根丝”正将“天马行空”的创想拉进“衣食住行”的现实里。
——用大自然的天然材料,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成生物基材料,实现“变废为宝”。用阿拉斯加螃蟹腿,可生产具有抗菌、防腐、保暖等高性能的纺织新材料,应用到医用敷料、纱布、面膜等产品;用木浆、竹浆、秸秆为原料,可制成莱赛尔纤维;用玉米、木薯等为原料制成聚乳酸;用海带、海藻等为原料制成海藻纤维;用工业废甘油为原料制成PTT纤维……
——在东华大学,一个纳米纤维膜口罩,将颠覆性的纳米纤维技术用于制备低阻高效过滤膜,在确保KN95过滤效果的同时,提高了透气性,拥有自主专利的硅胶鼻垫兼顾密封性和舒适度,受到2022北京冬奥组委会的关注。
——在苏州大学,以“IP×MOFs口罩”为起点,打造“IP+新材料”的大健康纺织材料产业化模式,形成完备的从IP赋能大健康纺织材料产品设计到供应链管理,再到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产业化链条。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纤维及织物的热管理应用技术”入选“中国十大纺织科技”;高效轻薄设备保温方案服务于北京冬奥会5G转播团队,升级版智能发热保暖马甲等多项成果应用于2022冬奥会现场。
……
纤维领域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已形成前所未有的多维发展空间。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用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让千丝万缕造福千家万户。
“一根丝”千变万化
高污染、高排放是长期以来阻碍纺织产业做大做强的“拦路虎”。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纺织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
“传统的聚酯纤维生产一般使用锑系催化剂,在印染后处理时,会有微量的重金属成分溶解在水里,长期沉积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汪丽霞介绍,为解决这个行业共性难题,2020年,创新中心整合股东单位东华大学、国望高科、新凤鸣集团、恒逸集团等技术资源,组成“钛系催化剂制备及无锑聚酯熔体直纺长丝成套技术”项目研发团队。
经过近三年研发,创新中心不断攻克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高效、稳定及耐水解的钛系催化剂,“无锑聚酯纤维”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去年8月,“无锑聚酯纤维”在创新中心联盟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突破了国外“无锑纤维”制备技术垄断,打破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大保障了聚酯纤维行业绿色发展,对提高我国聚酯产业的竞争力,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非凡。
目前,“无锑聚酯纤维”技术已在国望高科、新凤鸣集团、恒逸集团实现产业化应用,应用该技术成果生产的半消光聚酯长丝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创新中心,像这样的技术突破还有很多:
——阻燃聚乳酸及其纤维制备关键技术
——防护用高性能纳米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
——聚酰胺6高效柔性化制备技术
——高品质阻燃聚酯纤维熔体直纺工程化技术
……
一个个听着名称就让人“望而却步”的突破,实现的正是纺织产业核心技术从“创新”到“创造”的转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创新中心已经覆盖了50%以上纺织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能够为研究开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创新中心下设的检测中心拥有世界先进的恒温恒湿实验室、生态实验室、成分实验室、牢度室、静电室等固定检测服务场所,涵盖纺织品色牢度、物理性能、生态环保、功能性四大系列80多个检测项目和21项纺织产品,标准覆盖国际标准、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日本标准、国家标准等,集研发、检测、培训功能于一体。
作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纤维材料特别是先进功能性纤维的发展决定着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决定着产业价值创造与未来空间,在纺织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价值。结合全球先进功能性纤维产业发展趋势,我国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确立了三大研究方向,一是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二是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三是环境友好与生物纤维材料。凭借自身在纤维材料、薄膜材料、磁感应材料等领域积累的良好基础,吴江十多年来持续培育的新材料产业,如今已成长为当地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一根桑蚕丝”到“一根化纤丝”,从“面料”到“新材料”,吴江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创新中领跑,在探索中求变。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